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因素——小熊观察
昨天去参加了弯弯的家长会,这是弯弯上学,直到高二,我非常有限的两三次去学校参加家长会。原因是,家长会嘛,那么多家长一起开会,能够了解什么呢,要是想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,就在有时间的时候自己去嘛。不用等到家长会,或者老师请你去的时候去。
家长会,我没有太多记忆深刻的内容了,有两点记忆特别深刻。
第一:老师强调要特别注意,那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,而不是让孩子听你的话。这一点,咱们的家长以及长辈做得怎么样,只要是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成人,都应该清楚。
所以,孩子的表现就是,不得以的时候,会听一些,直到听都不想听。小时候还会比较多的和成人交流,原因是身边交流的对象没有什么选择;越大的孩子,话就越少,直到话都不想和你说。
原因也非常简单,谁想一直听你讲呀,谁都有自己的思想不是吗,道不同不相为谋。那么,同道中人是啥意思呢,你想让他听你的,不管人家心里是怎么样的,这一定不是什么同道中人,无论你多么有道理。相互的对话不是用来讲道理的,不是吗。
那么,作为成人,应该多静下心来,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。不然,就会和孩子渐行渐远,直到双方都感觉对方无法理喻。
第二:一些曾经在上一阶段非常优秀的孩子,到了高一阶段表现得差强人意。
把相似特质的孩子分到同一个班,在任何学校这都是普遍现象。比如竞赛班、文科班、理科班、院士班……,最普通的分法是用成绩分班。原因是什么,大家也是清楚的。就像咱们上了大学之后,分的那些所谓的专业一样。
弯弯所在班是理科生中最好的班,主修物化生,却有一些孩子这些主修的科目中的普一科,或者两科,或者三科,一半分都得不到。嗯,这不是一两个,而是四分之一强。要知道,他们进入这班的前提是在初中,或者说在分班之前,这些科目不能够说是满分吧,至少也是自己的强项,才会选择主修它们哦。
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严重的问题的呢。
不管别人怎么分析这些原因,我给出我的一个观察,这个观察不是个人的见解,而是对主流教育理念的一个认同。它来自于早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。让孩子获得的认知,是他主动想要去获取的,在获得的这些认知的过程是愉快的,兴趣的;还是被强制灌输的,通过不断被迫强化,这过程中充满了催促、喊骂、还有威胁,或者直接上手的……,孩子的心理会怎么样呢,成人是知道的。只是他们认为这是应该的,谁不是这么长的呢。
那么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,通过强制获取的知识无法在心智中扎根。这也不难以理解,去回忆一下自己曾经学过的东西,还有多少依旧根植于心就知道了嘛,我们那个时代的学习就是强制灌输型的。
在文盲占绝大多数的时代,为了让流水线上的工人能够听得懂命令,看得懂简单的说明,为了让社会进入工业化,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实现了的。
现在早已时过境迁了,教育却没有什么变化,或者说更加强制了。
还是那个理念,越小的时候,孩子没有能力反抗这些强制,那么强制的效果是明显的。就像花园里,那些长得符合人性,却在自然界中显得格格不入的盆景一样。一旦孩子有能力反抗这些强制,那么,以前取得的那些效果,要是孩子现在认为,这是他愿意的,那么,效果就会进一步强化,越来越好。要是孩子不这么认为呢,成人们最关注的成绩,就会一下子掉下来,直到谷底。
回到回顾本身,要是有时间,我总会在回顾的时候加入我的教育理念,与对教育的观察。这也是我实践教育理念的一种方式。
周三的天朗气清,虚位以待。这次的主题是暖暖点的题,她想要体验关于气体压强的实验。好吧,那么我就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来准备吧,器材当然也要非常常见的才好。这也是我带领孩子们认知世界的方式,那些实验室里的专业装备,有条件的家长带他们去吧。那也是好的,只是他们距离孩子们的世界还有一些远。
现在的孩子们虽然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,却与这个现实的世界越来越远。和身边的陌生人一样,身边的世界早已经虚化了。
先进行问题的导入,记录一点点必要的笔记。
哈哈,突然发现,我们的这个小队女孩子点了一半以上。嗯嗯,手巧的小七。
一个小队都是男孩子,有时候现场不可控,进度慢一些,其实这不是问题,问题在于,观察世界的角度会趋同。
同样,一个小队都是女孩子也是这样的问题,所以,最好就是都有才好,要知道这个世界每个人认知世界的角度都有不同呢。
我们正在体验的是,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验证实验。
哈哈,这其实是高中的物理实验之一,方程也是那个时候才学的。不过,只要学过乘法的孩子,只要充满好奇,想要认知它。这样的体验与简单的方程的认知是一点问题没有的。
把体验的过程实现得有趣一些,更加符合孩子的认知心理一些,而不是课本和教材上那种标准的答案一样的实验。
那么孩子们在上手的过程中,心情是愉悦的,内心是有强烈的好奇驱动的,那么,他们的体验就会深入内心。
驻留良久……
虽然,这样的体验不是标准的答案,它却是一颗认知世界的种子。
因为,只有在学校的时候,标准答案是评价体系简化的方式。现实世界就像我手里的瓶子一样,当它装满水,下面放一个乒乓球……
把它倒置,一松手,它并不会被水冲下来。
这是什么原因呢,这就是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来描述的。
孩子们不光好奇于现象,还对描述它的方程有兴趣。
当然,亲自去体验这样有趣的实验,更加开心。
不过,有些实验做起来的时候,看别人做非常容易,自己要去实现,就需要非常用心才以实现。
哈哈,小七是今天唯一一个每个实验都实现了的孩子。她的特质是,观察认真仔细,充满好奇,上手控制感强。
这个实验,互相配合来实现,其实更加不容易呢。
要是自己一个人呢,因为瓶子装满水不容易拿住,所以,也不容易实现。
所以呢,记得爱迪生吗,为什么要一次就把实验完美的实现呢,知道了这个现象,只要喜欢,只要知道了实现的方式,有时间的时候就创造条件去实现它吧。
这个实验的升级版,就是不用玻璃瓶,改用软的塑料瓶。
我也是需要非常小心,才可以实验成功的。
小菩提让我配合,也实现不了,因为这本就需要非常好的配合才可以哟。
今天的最后一个实验,本质是虹吸效应,不过实现它的过程是不同的。
那就是,不能够去吸出来,也不能够先在管子里装上水,而是把空管子插入装满水的瓶子,就可以实现虹吸效应。
这就像魔法一样吸引孩子们。
不过,它和魔法非常不同在于,科学是用剖析展示给孩子们的,而魔法却是封闭于孩子们的。
我们观察记录现象,尝试理解量化描述它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有其它的问题,也可以一起来分享。
特别是越早期的孩子,时间充裕,就更加不要着急于他们到底学到了,掌握了啥。
而非常非常重要的点在于:他们愿意把时间花在哪些有趣的事情上面。如果是你希望孩子去做这个事情,那么应该非常用心的去尝试引导他的兴趣,而非强加于他。